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偈二十七首 其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地撮来粟米粒,一毛头上现乾坤。居家不离途中事,常在途中不出门”是一首宋代诗人释绍隆所作的诗作。这首诗的内容丰富且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细微之美,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作者生平:释绍隆(?-1136年),和州含山人,俗姓赵。他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为尼,二十岁时遇长芦净照禅师,后复谒宝峰湛堂准、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
诗歌原文:
大地撮来粟米粒,一毛头上现乾坤。
居家不离途中事,常在途中不出门。
喝一喝。诗歌鉴赏:这首《偈二十七首 其十六》以极其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微小与宏大的统一。诗人通过描述一粒粟米在天地间的存在,引出人类生活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哲学思考。
通过对“大地撮来粟米粒,一毛头上现乾坤。居家不离途中事,常在途中不出门”这首诗的介绍,可以看到宋代诗人释绍隆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人们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