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诸方行化 其四

甘露无底钵,禅人要拈拨。
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
施者非福田,是谁纳败阙。
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诸方行化·其四》是释守卓的作品,属于宋代文学作品

在探讨文学作品之前,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送诸方行化·其四》是宋朝时期的作品,由释守卓创作。释守卓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他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后,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这表明释守卓不仅精通佛法,而且有广泛的游历和学习经历。他的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

《送诸方行化·其四》的内容主要围绕佛教中的“行化”主题展开。行化,即以教化众生为目的的修行活动,强调通过言行来影响和改变他人。作品通过描述僧人与维摩诘的对话,表达了施者非为福田,而是谁纳败阙的观点,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善恶因果、修行与教化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送诸方行化·其四》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施者比作“一佛二菩萨”,意指施者虽为善行,但未必真正得到福报。同时,通过对维摩诘的对话描写,展示了佛教中的智慧与哲理,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送诸方行化·其四》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展示佛教文化与哲学的画卷。它不仅反映了释守卓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也体现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研究宋代文学、佛教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人来说,这部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