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堂铭

旨哉斯堂,全观全止。
是止亦止,应现何已。
法尔而然,不默则病。
必尔之归,渊默生定。
妙定圆极,心精发光。
不出户牖,灵鉴十方。
既超动静,无住者存。
居之而安,左右逢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止堂铭》是北宋诗人释守卓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旨在阐述一种生活哲学和修行理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旨哉斯堂,全观全止。
    是止亦止,应现何已。
    法尔而然,不默则病。
    必尔之归,渊默生定。
    妙定圆极,心精发光。
    不出户牖,灵鉴十方。
    既超动静,无住者存。
    居之而安,左右逢原。

  2. 作者简介:释守卓。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守卓随侍十载。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

  3. 主题与思想

  • 全观全止:主张在观察事物时要全面,同时也要停止,达到平衡和和谐。
  • 法尔而然:强调一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过分强求。
  • 渊默生定:认为内心的静谧能够产生真正的安定,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 妙定圆极:追求精神的极致和圆满,使心灵达到最高的境界。
  1. 艺术手法
  • 四言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四个字,共有四组对仗和排比。这种形式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金玉满堂”被用来象征物质世界的丰富和诱惑,而“不默则病”表达了过度思考或行为可能导致的精神疲惫。
  • 比喻和象征:通过“法尔而然”、“不出户牖”、“灵鉴十方”等词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文化背景
  • 禅宗影响:释守卓的生平和创作深受禅宗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跟随多位高僧学习的过程中,他对禅宗的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 宋诗风貌:宋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宋诗,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释守卓的《止堂铭》正是在这样的诗歌风格中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想。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涵:《止堂铭》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它教导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 艺术表达: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的体悟,释守卓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1. 现代意义
  • 当代应用:在现代社会,释守卓的思想和《止堂铭》中的教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可以帮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对抗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 文化交流:作为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止堂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止堂铭》不仅是释守卓个人修行的体现,也是宋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思想,跨越时间和文化的界限,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