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

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祖师不西来,少林有妙诀。
西天此土俱拈却,一种平怀当处亲。
若人识祖佛,当处便超越。
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是宋代诗人释守卓所作。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观念的深刻反映。以下是从不同方面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春入湖山先放花明。御苑人归上国,南山鹤唳青松。壮皇都人杰地灵,窥紫府洞天风月。透声透色,绝类离伦。不妨垂手入廛,毕竟难逃至化。且望阙酬恩。

  2. 创作背景:《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朝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守卓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融入诗歌之中,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3. 注释与翻译:在古诗词中,注释和翻译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网为《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提供了全面的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4. 鉴赏分析: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鉴赏,可以了解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照,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5. 文学价值:“偈”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通常由僧人撰写,用以表达禅宗思想,或记录修行过程。因此,《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不仅展示了释守卓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宋诗的某种风格和特色。

《偈二十四首 其十六》作为宋代释守卓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和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