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八首 其十八

生铁铸就昆崙儿,眼耳鼻舌如泥块。
西天此土谩纷纭,铁眼铜睛看不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十八首 其十八》是宋代释师一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佛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学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释师一(1074年—1176年),俗姓马,字水庵,婺州东阳(今浙江)人。他于十六岁落发为僧,先后师从多位高僧。师一生历经数寺,并在孝宗乾道年间受到重视。
  2. 诗歌原文
    月色穿窗梦自长,
    云根深处有禅床。
    山风不动竹声静,
    夜半钟声到客堂。
  3. 诗歌注释:这首诗的注释主要涉及诗歌中的关键元素,包括意象、修辞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4. 作品赏析
  • 诗中“月色穿窗梦自长”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画面,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室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梦境与现实交织。
  • “云根深处有禅床”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场所的向往,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山风不动竹声静”以自然景象来反衬内心的平静,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 “夜半钟声到客堂”通过钟声这一象征性的听觉符号,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 评析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实践。
  •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1. 背景知识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通过佛教思想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释师一作为一位高僧,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关注和推崇。
  •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南宋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通过修行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颂古十八首 其十八》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它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和品味,更值得深入探究和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