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史同叔赴宫教

便催绛帐入王扉,肯落先公第二机。
一鹗未尝凭荐口,诸生今始识抠衣。
宽如北海何妨醉,清似西湖不解肥。
但得家声振金玉,万钉何必问腰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史同叔赴宫教》是宋代诗人释宝昙的作品,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史同叔前往宫廷教学的祝福和赞赏之情。这首诗通过对景物、人物和情感的描述,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与深厚的学识。以下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背景:

  1. 诗歌内容:《送史同叔赴宫教》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对史同叔赴任的深厚感情和良好祝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一鹗未尝凭荐口”,意指史同叔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猎鹰,不依靠他人推荐便能展现其才能。这种表达不仅突出了史同叔的个人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其才华的认可和期待。

  2.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释宝昙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例如,“肯落先公第二机”中的“第二机”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技艺或知识,暗示史同叔将在其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就。此外,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史同叔的形象和气质。

  3. 历史背景:作为宋代诗人,释宝昙的生活背景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宋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高度繁荣,这为释宝昙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对个人才能的尊重和推崇。

  4. 文化价值:《送史同叔赴宫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史同叔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品德高尚者的赞扬。这不仅是对史同叔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送史同叔赴宫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是对史同叔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美德的颂扬。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提供审美上的享受,还能激发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思考和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