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化主 其三

把得袈裟裹草鞋,相逢只么笑咍咍。
孔门弟子还知否,曾向灵山及第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释慧空的《送化主·其三》是一首描绘修行者归途中的风趣与禅意的诗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把得袈裟裹草鞋,相逢只么笑咍咍。
    孔门弟子还知否,曾向灵山及第来。
  2. 作者介绍
  •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1. 诗作解析
  • “把得袈裟裹草鞋”:这一句通过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归途的装束,既体现了修行者的简朴无华,也隐含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 “相逢只么笑咍咍”:这里的“笑咍咍”形容了诗人与路人相遇时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世俗生活的轻松态度。
  • “孔门弟子还知否,曾向灵山及第来”:诗人以孔子的弟子自比,暗示了自己曾在灵山(即佛教中的灵山,象征佛祖说法之地)获得真谛。这里的“及第来”可能指的是在佛门中获得某种成就或资格。
  1. 文化意义
  • 禅宗思想:这首诗反映了禅宗追求的简单生活和直接体验真理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物质所累,直视生命的本质。
  • 修行境界:通过对修行者归途中的描绘,诗中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境界,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 社会影响:这首诗在宋代广为流传,成为禅宗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禅宗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艺术手法
  • 对比:诗中使用了“袈裟”与“草鞋”、“灵山”与“孔门”等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 意象运用:如“笑咍咍”这一意象,不仅描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还增添了诗作的喜剧色彩。
  • 语言简练:整首诗语言朴实而不失精炼,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1. 历史评价
  • 学者评价: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禅宗文学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时文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 艺术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学内涵,被视为禅宗文学中的佳作。
  1. 现代意义
  • 心灵启迪: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送化主·其三》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宋代禅宗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