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阙下寄观公

客心长念隐,早晚解书招。
看月前期阻,论山静会遥。
微阳生远道,残雪下中宵。
坐见青门柳,依依又结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春阙下寄观公》是宋代诗人释希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友人观公的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释希昼,字无住,四川成都人,九僧之一,擅长诗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2. 诗歌原文
    客心长念隐,早晚解书招。
    看月前期阻,论山静会遥。
    微阳生远道,残雪下中宵。
    坐见青门柳,依依又结条。

  3.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观公的深切思念。诗中的“客心长念隐”和“早晚解书招”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观公的牵挂和渴望重逢的心情。
  • 自然景观描绘: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看月前期阻”、“论山静会遥”等句子,通过对月光、山景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宁静。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通过对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象的细腻描述,使诗歌充满了诗意。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可能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创作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完成的。
  • 创作地点:根据诗中的地理信息,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宋代的京城或其他文人聚集之地创作的。
  1. 文化价值
  • 传承文化:《早春阙下寄观公》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 弘扬国学:通过欣赏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早春阙下寄观公》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和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人释希昼的文学才华,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