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迹何人继昔贤,凡途终是事谋先。
只知竞逐浮云富,谁解惊嗟逝水年。
寒影半疏霜后树,秋声千点雨中禅。
千般不更经营得,一榻无馀任自然。
山居诗 其五十五
介绍
《山居诗 其五十五》为宋代僧人释延寿的作品。释延寿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背景:释延寿,字觉范,号石林,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高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华亭镇将到出家为僧,再到成为灵隐山新寺的住持,他的生活轨迹充满了宗教色彩和哲学探索。他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留下了众多诗歌、偈文和赋咏作品,这些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歌内容:《山居诗 其五十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致,如“佳木扶疏漏晓暾,书床留得夜来云”等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隐居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古代智者生活态度的一种追慕。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与历史上的贤能者,诗人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怀念和自我反思,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中尤为常见,强调顺应自然,超越物欲,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艺术特色:《山居诗 其五十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心灵境界的一次追求。在佛教文学中,这样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反映出修行者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历史地位:《山居诗 其五十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僧人的艺术风采,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宗教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和生活态度的一次生动反映,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山居诗 其五十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诗歌,更是一份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还可以从中领悟到更广泛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