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丧从来事甚均,任缘徒用苦劳神。
野蔬随分堪充口,石室依稀可庇身。
碧海几时无去棹,红衢何日息征轮。
若教求道如求利,举世浑成无事人。
山居诗 其六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诗 其六十六”是宋代诗人释延寿的作品。以下是对这组诗的详细解析:
作者简介:释延寿,字无垢,号云门,北宋著名僧人,以其深邃的佛学思想和丰富的诗歌创作闻名于世。
诗篇内容:在这首诗中,释延寿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他描述了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湖光浸晴碧”和“渔舟何处来”,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追求简洁而深刻,通过寥寥数语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释延寿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蕴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
情感表达:诗中的“湖光浸晴碧”和“若与云外会”等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了释延寿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超脱尘世束缚的追求。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思想内涵:在这首诗中,释延寿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景色,更是在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常常带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反映了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山居诗 其六十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释延寿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