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相观音菩萨瑞像颂

妙觉慈悲主,身云莹碧霞。
光轮停夜月,璎珞缀千花。
无畏全心普,分形应类差。
圆通斯第一,名号遍恒沙。
处处得消息,头头感叹嗟。
和风飞语燕,斜日噪寒鸦。
昂首清尘眼,称名断苦芽。
谛观圆满相,砧杵落谁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相观音菩萨瑞像颂》是一首由宋代大诗人释彦泯创作的宋词,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后人广为传诵。以下是对该诗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释彦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限于此首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作品以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词原文:妙觉慈生主,身云莹碧霞。光轮停夜月,璎珞缀千花。无车脸心普,分形应类差。圆通斯第一,名号遍恒沙。处处传消息,头头感叹嗟。和风飞语燕,斜日噪寒鸦。昂首清尘眼,称名断苦芽。谤观圆满相,砧杵落谁家。这首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苦难的深刻理解和慈悲之心。
  3.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尊崇。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该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该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讲究,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之美,又有现代口语的通俗易懂之便。
  5. 社会影响:该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对这首诗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评价。它成为了人们口中流传的经典之作,对于传播佛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圆相观音菩萨瑞像颂》作为一首宋代诗词,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了解到释彦泯的文学才能,还能进一步理解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