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送别出门日,云水相迎得路时。
七佛轨仪持钵去,满船载得月明归。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一百四十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释心月的《偈颂一百五十首》中“其一百四十八”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与禅宗思想的诗句,具体如下:
作者介绍:释心月,宋代僧人,俗姓王,字石溪,号佛海。他曾住过许多寺院,包括建康府的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迁往蒋山的太平兴国寺,之后又移至平江府的虎丘山云岩寺、临安府的灵隐景德寺和径山的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1245)逝世,其弟子为其立传。他的著述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及《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这些作品收录于《续藏经》之中。
原文内容:“频频唤汝不归家,贪向门前撮土沙。每日年年三月里,满城开尽牡丹花。”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一幅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人生态度的思考。第一句“频频唤汝不归家”可能寓意着对某种欲望或执着的追求。而第二句“贪向门前撮土沙”则可能暗指某些人过于专注于物质或表面的事物,忘记了内心的重要性。第三句“每日年年三月里”则可能是对时间的感慨,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易逝。最后两句“满城开尽牡丹花”则象征着繁华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外在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平静。整体而言,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释心月的《偈颂一百五十首》中的“其一百四十八”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对于读者而言,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无疑能够获得更多关于人生与修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