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通判请赞观音

轮数珠,泛莲舟。
觉天云静,性海风休。
以悲为心,救众生苦。
以慈为眼,观众生忧。
众生何忧,忧忘内修。
众生何苦,苦于外求。
故现宰官身,所说宰官法。
不出乎尽忠孝,守名节,保禄位,教子孙,勿坠于箕裘。
夫如是普门一十九类,楞严三十二应,熙怡微笑,唯唯点头。
公堂日永篆烟浮,誓与慈容同去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通判请赞观音”是一首宋代诗歌,作者是赵师秀。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手法,描绘了观音的慈悲与庄严。

诗人以“菩萨”为题,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形象深受人们的敬仰。诗中“观音”一词,不仅指代了观音菩萨,也隐含了一种对美好、善良事物的追求。

诗人通过“一尊”、“半面”等词句,展现了观音形象的独特魅力。观音菩萨的形象既端庄又慈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化手法,将观音菩萨的威严与慈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写道:“欲知心印在何许,但看半面清真骨。”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观音菩萨的面容,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与纯净。诗人认为,只有内心充满善良与慈悲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观音菩萨的美。

诗人以“不辞辛苦”来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深知写作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但为了表达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赵师秀的《赵通判请赞观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观音菩萨的形象与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