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净照禅师

一别芦江后,千峰雁影沉。
闻回天子诏,方见老师心。
筹室应将满,禅关转见深。
秋来瓯顶夜,时扰梦投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净照禅师》是北宋诗人释怀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敏感反应。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怀净照禅师》:

  1.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释怀深,号慈受,生于宋代。据历史记载,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青年时期出家为僧,到晚年参与政治和社会变动的复杂过程。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北宋徽宗崇宁初年,此时正值诗人游历四方,寻求真理的时期。他前往嘉禾(今浙江一带),依净照禅师学习佛法,并在资圣寺悟法。
  1. 诗歌内容解析
  • 首句“一别芦江后”:描述了作者与朋友或导师的离别场景,表达了一种不舍的情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千峰雁影沉”:通过描绘山峰的轮廓与雁群的倒影,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同时也象征着人世的沧桑与变迁。
  • “闻回天子诏”:反映了诗人对于朝廷命令的响应,以及这种回应背后可能包含的政治含义和人生责任。
  • “方见老师心”:表达了诗人对老师教导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禅宗师徒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千峰雁影沉”中的山峰和雁群,这些自然元素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语言风格:整首诗采用了简洁而精炼的语言,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传达深层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宋诗的典型风格。

《怀净照禅师》不仅是一篇艺术价值颇高的诗歌作品,也是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和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态与变化。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