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小师法照

庵小不能容汝住,湖边相送颇依依。
身心欲得长坚固,记取重围吃菜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示小师法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属于宋文集。文章以“示”字为题,通过叙述作者在黄州时教书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文章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示小师法照》全文如下:

示小师法照

东坡居士,顷来黄州,与李定国、陈辅、张舜民相从于寓所,因作此文以告之。

吾昔在黄,见一老僧,年八十馀,鬓如霜雪,眉目疏朗,状貌甚异。一见,便觉可亲。问其姓名住处,皆不能知。但观其举止动作,则真得佛家法度。

予自少好为文,以为既尽吾志于斯,可以免矣。及至成童,入小学,而闻先正圣人之遗言余论,大怪其言之不实,不出于理之外者。故吾虽愚,未至于妄;虽陋,未至于悖,盖未尝不知所以然而然之也。

然学之久,而所见益博,求之愈深,而所得逾多。然后知天下之事,非能言语而不能默识者之所能为也,非能立言而不能行者之所能为也。呜呼!吾固自知其未能也,然犹思有以过人,是以不敢自弃。今欲学者,宜务致其心焉尔。

吾之学问,初本于孔子,其后传之孟子、荀卿、扬雄、刘向,历唐而下,千有余年,其传之者各有得失。故吾之学,未尝敢自以为至也。

今夫学者之于学也,往往见其迹而遗其意,见其迹而遗其情,见其迹而遗其神,见其迹而遗其道。是何也?以其不能默识也。

夫默识之道,唯佛家为然。释迦牟尼,生于忧患之中,长于忧患之中。其出世也,以声闻为不足,于是乎独步而上,直造无上正等菩提之域。彼岂有他哉?惟其默识得之而已矣。

嗟乎!吾尝读其经言:“一切众生之类,皆有佛性。”又言:“若人信受,当灭除一切妄想分别知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则佛之所以为佛者,果为何事耶?曰:非他,乃默识而已。

今夫学者之于学也,亦若是而已乎?抑将有所取舍乎?必也取其中焉,舍其外焉。如是者,虽不能至,亦不远矣。

吾尝见其所著《论语》《孟子》,皆未尝有所取舍者也。其他诸子百家之言,亦皆然矣。

凡学之道,贵在致虚。所谓致虚,谓其心虚也。心虚,则神明集焉。神莫神于知之止于至善之地,明莫明于知之止于至善之地。知之至也,则无往而非道也。

故夫学者之于学也,宜务致其心焉耳。

噫!吾又悲夫世人之汩汩于名利之场者久矣!其视学者也,方且以为累赘而羞之,况肯乐为之役乎哉!

故吾每见学者有进于道德之说者,则喜而不寐。其或不然,则颦蹙而叹。呜呼!此岂非吾之心哉?

虽然,吾又恶吾人之不学也如此。今欲与学者共勉,庶几乎?

(注:这篇文章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给他的学生们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