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难得好儿孙,逐句寻言总失真。
山是山兮水是水,莫将情解斗尖新。
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岩披云台十颂其八》是释怀深所作的一首文学作品。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了解释怀深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显得尤为重要。释怀深(177~1132年),字慈受,号密庵,俗姓夏,出生于寿春六安(今属安徽)。他是一位禅宗僧人兼学者,于十四岁时便出家受戒。在寻求宗教与学问的道路上,释怀深曾四处游历,最终定居于仪真资福寺。他的一生不仅以修行和讲法为业,还留下了许多关于禅宗思想的著述,其中《灵岩披云台十颂其八》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释怀深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禅宗中的“禅门难得好儿孙”观念,反映了作者对于语言和言说本质的思考。在佛教中,“禅门难得好儿孙”意味着禅宗传承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通过这句诗,释怀深强调了对文字和言辞的深刻理解以及在言语中的真诚与直接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真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灵岩披云台十颂其八》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山水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山是山兮水是水的描绘,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客观存在,又透露出作者对这些景物内在精神属性的认识与感悟。这种描述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此外,诗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比喻,如将“情解斗尖新”比喻为一种过度的矫揉造作,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灵岩披云台十颂其八》不仅是释怀深个人哲学思想和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释怀深的生平和思想,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禅宗思想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此诗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