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资福训童行颂其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属于乐府诗。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位禅师教孩子们学习佛法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诗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教育的重视。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资福寺中多童子,
问师借得经书读。
师曰:“此是金刚经。”
“何谓金刚?” 童子问。
师乃说金刚经义理,
解释经中深奥义。
童子听后心欢喜,
决心修行证真道。
童子又问:“如何修行?”
师答:“戒律为先,勿妄语。”
童子又问:“何为戒律?”
师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
童子又问:“何为真道?”
师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童子又问:“何为无我相?”
师说:“一切法空无我,诸法皆自性,不依他而住。”
童子又问:“何为无众生相?”
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童子又问:“何为无寿者相?”
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何时都有机会成佛。”
童子听后豁然开朗,
决心修行证真道。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禅师与一群孩子的对话,展示了佛教教义的普及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宗教教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