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婆移转髻边梳,一段风流举世无。
万事但将公道断,维那不用笔头书。
颂古三十首 其十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首 其十三》是宋代文学家释德光的作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从文学形式上来看,《颂古三十首 其十三》采用了七言绝句这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使得诗作具有了鲜明的节奏感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同时,通过这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诗人成功地将禅宗的思想与日常用语相结合,使得诗中的意境既深邃又易于理解。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体现了禅宗对世间万象的洞察和批判。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如“法出奸生”、“垛生招箭”、“三脚驴子”,都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虚伪、贪婪与不公。这些形象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的不满和批判。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即对真理和善良本质的追求。
从文学风格上看,释德光的这首七言绝句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典型风采。特别是诗中对释迦老子的描述,不仅表现了对佛理的领悟,更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这种深沉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是宋代文人共有的特点。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该诗不仅是释德光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佛教文化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同时也能体会到禅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颂古三十首 其十三》不仅在文学技巧上表现出色,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