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佛印禅师

水翻千偈亦轻酬,一笑瓯峰万事休。
今古碧桃湾底路,几多风月属渔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佛印禅师》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佛印禅师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禅宗盛行的社会背景以及佛教思想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诗作原文

  1. 我昔曾游此,
  2. 见公真自如。
  3. 何年入此山,
  4. 与佛为邻居。
  5. 坐来三十年,
  6. 不闻钟鼓声。
  7. 今来又重来,
  8. 笑向人问讯。
  9. 谁谓浮生短,
  10. 如梦亦多时。

二、诗词解读

  1. 我昔曾游此,
  • “我昔曾游”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游览此地的记忆和怀念。这里的“此”指的是焦山,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的焦山寺。王安石对焦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到访并留下了许多诗作。
  1. 见公真自如,
  • “见公真自如”形容见到佛印禅师后,他展现出的从容自在,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这里的“公”指的是佛印禅师,一个在佛教界享有盛誉的人物。
  1. 何年入此山,
  • “何年入此山”表达了诗人对佛印禅师进入这座山林的好奇和向往。这里的“何年”暗示着一种时间的不确定性,而“此山”则特指焦山。
  1. 与佛为邻居,
  • “与佛为邻居”描绘了诗人与佛印禅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仿佛已经成为邻居一般。这里的“为邻居”意味着诗人与佛印禅师共同生活在这个山林之中,相互影响、相互陪伴。
  1. 坐来三十年,
  • “坐来三十年”描述了诗人在焦山度过的漫长岁月,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与佛印禅师相伴左右,共同度过了一段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1. 不闻钟鼓声,
  • “不闻钟鼓声”表达了诗人对焦山寺庙内部宁静氛围的赞美。在寺庙中,钟鼓声通常是用来报时或警示的,但在这座山林中,却听不到这些声音,这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境界。
  1. 今来又重来,
  • “今来又重来”意味着诗人再次来到焦山,这种重游的行为可能与他的内心经历有关。可能是在某种心境下,诗人再次来到这个曾经给予他深刻体验的地方,寻找心灵的慰藉。
  1. 笑向人问讯,
  • “笑向人问讯”展现了佛印禅师的豁达和亲切。尽管他已经修炼得道,但仍然保持着与世间众生交往的态度,以微笑回应他人的问候。这种态度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精神。
  1. 谁谓浮生短,
  • “谁谓浮生短”是对人生短暂这一主题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里的“浮生”指的是人生,而“短”则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1. 如梦亦多时,
  • “如梦亦多时”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和转瞬即逝的特点。将生命比作一场梦,意味着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瞬间。

三、创作背景

  1. 根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在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上表请赐焦山寺额,得到神宗皇帝的批准,并赐名“焦山宝觉禅寺”。这表明在王安石的推动下,焦山成为了一座重要的禅宗寺庙。因此,《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佛印禅师》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应是在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具体时间为公元1063年左右。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佛印禅师的敬仰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