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侍郎兼呈郑渔仲 其六

眼看鸿雁入冥冥,忽起寻山杖屦轻。
不谓莆阳郑夫子,一书犹解问空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徐侍郎兼呈郑渔仲 其六》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释慧空创作的古诗,诗中通过鸿雁入冥冥的景象来象征人生旅途的无常,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释慧空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为引,借景抒情,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本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它应是在与徐侍郎交往的过程中所作,旨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2. 诗歌原文
    眼看鸿雁入冥冥,忽起寻山杖屦轻。
    不谓莆阳郑夫子,一书犹解问空生。

  3. 诗歌赏析

  • 鸿雁入冥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鸿雁飞入无边的冥冥之中,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 忽起寻山杖屦轻:诗人在看到鸿雁之后,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要探寻未知、寻求知识的欲望,这里的“寻山”象征着对学问的探求和对真理的追寻。而“杖屦轻”,则描绘了一种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学术环境的向往。
  • 不谓莆阳郑夫子:这句提到了郑夫子,即郑渔仲,他是宋代的一位学者。诗人通过提到他的名字,表达了对郑夫子深厚友谊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郑夫子学识的认可和钦佩。
  • 一书犹解问空生:诗人通过书信的形式向郑夫子请教问题,而郑夫子能够理解并解答这些问题,这体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理解和交流。诗人通过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也表现了他对学术交流的重视。

《和徐侍郎兼呈郑渔仲 其六》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古诗,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知识和友情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鸿雁入冥冥、寻山杖屦轻等意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