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珠连朵万年松,金鹤飞梢一样桐。
三吉九祥当现座,千银七宝净慈峰。
偈颂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是宋代释普宁的一首诗作。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释普宁是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寺法嗣。他的作品主要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的形式呈现,在佛教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释普宁的生平与作品,通过《兀庵普宁禅师语录》得以保存,这部作品被收录在《续藏经》中,成为研究宋代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诗作内容:《偈颂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悟。首句“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微妙关系的观察;而“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则展现了诗人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中寻找自我本性的过程。最后两句诗“山僧官差不自由,只得随流入流”,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看法,认为人往往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只能顺其自然,接受生活的安排。
艺术风格:《偈颂七十一首(其四十一)》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诗句的构造上。如首联“荆榛密密布前峰,塞断行人路不通”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而“昨夜连山遭野火,更无芽檗恼春风”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淡然和从容。
《偈颂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作,同时也是宋代佛教文学的一个代表。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