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十六首 其五

不行心处,不尽凡心。
若于心处见于凡心,不妨个个了得心心。
不挂本衣,不著元裳。
自求本衣,再装元裳。
不用人人,会取堂堂。
何须正当,何坐空床。
正当恁么,尚在虚旁。
切忌未生,坐妙路方。
如起归信,更堪厚赏。
毕竟舍去,一树花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十六首》是宋代禅宗僧侣释慧晖的作品之一,其中《其五》作为该组作品中的第五篇,展示了诗人对于内心修为和解脱之道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诗内容的具体介绍:

  1. 诗歌主题
  • 内心修炼的重要性:释慧晖在《其五》中强调了洞察到平常心即是佛的境界。他认为,若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那么外在的行为与言语便不再重要。
  • 修行与解脱的关系:通过这首诗,他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即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技巧,而是一种深入到内心世界,实现自我解脱的过程。这种解脱不是逃离现实,而是超越现实,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1. 诗歌意象
  • 自然的象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如“清秋夜冷波心月”,展现了禅宗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自然界的景象被用来象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引导读者去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 禅意的语言:释慧晖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诗句,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捕捉到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1. 诗歌结构
  • 韵律的美感:《颂十六首》的诗歌结构遵循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格式,每一首诗都具有一定的韵律美,使得整个作品在诵读时更加悦耳动听。
  • 意象的连贯性:虽然每篇诗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内在修养和精神解放。通过这些不同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物外的理想状态。
  1. 诗歌价值
  • 文化传承的价值:《颂十六首》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色彩。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 哲学思想的体现:这些诗歌是禅宗哲学的重要体现,它们反映了佛教关于心性修炼、解脱等核心概念。对现代读者而言,了解这些传统思想有助于增进对人性本质和精神追求的理解。

《颂十六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表达心灵修炼和解脱之道的诗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禅宗思想的一种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探讨,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够深化对自我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