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九

五四三二一,日向东畔出。
照见洞庭湖,乌龟眼睛赤。
天无门,地无壁。
一阵任风倒射回,吹起两须无孔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九》是宋代释绍昙所作的一首偈颂。该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图,通过对比白云的悠闲与僧人的无知,以及烧柴和捉拿鸟儿的劳作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九》中“三十馀僧眼似眉,白云深处聚头嬉”一句,生动地刻画了一群僧人在白云深处嬉戏的情景。这里的“三十馀僧”暗示着僧侣们众多,而“眼似眉”则形容他们的眼睛狭长如眉毛一般,形象地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与贪玩。这种自然景象被描绘得如同一幅画卷,使人联想到古人笔下常见的山水画,充满了诗意与想象。

诗中的“烧枯柴火煨山芋,拽木罗笼总不知”两句,反映了僧人们在野外生活的艰辛。这里描述了一个场景:僧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烧柴做饭,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如何去获取这些燃料,只能依赖简单的工具进行采集。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僧侣们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洞庭七十二峰,飞雪一千馀丈”。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诗人将洞庭湖与雪山相比,突出了其雄伟与壮观。同时,“晨昏说法琅琅,谁谓卢公已往。元不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这里的“卢公”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卢舍那,他的修行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优昙火里开,嗅著无香气”这句话,则是一种隐喻,暗示着某种神秘或超越性的存在。这里的“优昙火”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圣火,象征着佛法的传承与弘扬。而“嗅著无香气”则表达了一种空灵与超脱,暗示着真正的佛法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而是内在的智慧与觉悟。

“暗室不可欺,吃水也防噎。上人饱法味,道眼能昭彻”这几句诗,强调了内心的修炼与道德的重要性。在这里,“暗室不可欺”意味着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要坚守诚信和正直,不受外界诱惑。而“吃水也防噎”则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各种陷阱和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九》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僧人生活的诗歌,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如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内在道德的培养以及佛法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以及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