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七

卒风暴雨,鼓荡无前。
石裂崖崩,回避不及。
总教丧尽生涯,方见时清道泰。
功不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七》是宋代释智朋的作品,描述了梅花的开放以及与之相关的禅意。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介绍的介绍:

  1. 诗作原文:一冬晴暖,梅花尽开。林下道人,折得一蓓两蓓。但见清香可爱,不知结调羹子未得,犹有雪在。
  2. 创作背景:释智朋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他于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后退居明州瑞岩。作为一位僧人,释智朋在冬天晴朗温暖的日子里,看到梅花盛开,不禁感叹世间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他在诗中描绘了梅花的香气和形态,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教义的理解。
  3. 诗作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修行。通过对梅花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禅宗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的“梅花”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禅宗中的一种象征,代表着纯洁和坚韧。
  4. 诗作风格:释智朋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他的诗作通常以禅宗思想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5. 诗作影响:释智朋的诗歌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传颂不衰。
  6. 诗作解读:对于现代人而言,释智朋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启迪。通过阅读他的诗歌,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七》不仅展示了释智朋作为禅宗大师的深邃思想和高洁品格,也反映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