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诗二首 其二

势与群峰绝,崔嵬几倦登。
波澄涵倒影,云尽露危棱。
景象全胜画,林泉半属僧。
何人凭郡阁,西望翠层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山诗二首》的第二首,名为《登孤山》,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简介: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的重要诗文僧,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释智圆以诗名于世,其作品多表现出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意境。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审美情趣,还体现了当时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2. 诗作原文:《登孤山》原文如下:
    峭拔湖心起,湖心四望通。
    盘根入巨浸,叠翠点寒空。
    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
    僧楼笼淡雾,雁塔碍飞鸿。
    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
    喷云春雨外,照影夕波中。
    野蔓垂枯柏,疏钟匝梵宫。
    闲泉澄极顶,幽径入深丛。
    古迹谈皆异,秋屏写未同。
    乐游非俗客,静望属渔翁。
    买去知无价,栖来思岂穷。
    翻嗟市朝里,尘土日濛濛。
  3. 诗作鉴赏:释智圆的这首诗描绘了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心灵自由的向往。《登孤山》通过精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神秘的山水之间。诗中的“峭拔”一词形容了孤山地势的高峻,给人以险峻之感;而“四望通”则展现了视野开阔、气宇轩昂的景象。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将群峰之高和自己的攀爬之艰进行对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此外,诗中也不乏对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的描述,如“僧楼”、“雁塔”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让诗歌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最后,诗人通过对世俗世界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的决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释智圆的《登孤山》,不仅是一首描绘孤山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孤山景象的细腻刻画,传达了一种与世隔绝、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