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保暹师

高迹知何处,相怀早晚休。
苦吟空对月,闭户更禁秋。
砌隙寒虫切,林稍下叶稠。
音书杳难寄,天阔水悠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保暹师》,一首由北宋诗人释智圆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师父的深切怀念,还揭示了佛教文化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释智圆(976~122),字无外,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年幼时在龙兴寺受具足戒,后成为天台三教法的传承者,与林逋等文人有过深厚的交往。智圆的诗歌作品收录于《闲居编》中,展现了其文学造诣和宗教情怀。
  1. 诗歌原文
    高迹知何处,相怀早晚休。
    苦吟空对月,闭户更禁秋。
    砌隙寒虫切,林稍下叶稠。
    音书杳难寄,天阔水悠悠。

  2. 诗歌赏析

  • 高迹难寻:“高迹知何处”表达了作者对于已故师父的崇高形象及其遗留下的深远影响感到迷茫和惋惜。
  • 师徒情深:“相怀早晚休”则透露出作者与师父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 孤寂之感:“苦吟空对月”和“闭户更禁秋”描绘了作者在孤独中对着明月和秋天景色抒发哀愁的情景。
  • 自然之美:“砌隙寒虫切,林稍下叶稠”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 思念之苦:“音书杳难寄”表达了作者对于书信传递信息困难,无法与师父联系的无奈和悲伤。
  • 广阔天地:“天阔水悠悠”以自然界的宽广来反衬人生的渺小和无常,增强了整首诗歌的哲思性。
  1. 历史背景
  • 保暹寺是南宋时期的一座著名寺庙,以师父的高德行著称。
  • 该寺院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文化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光辉逐渐被人们遗忘或淡化。
  1. 文化意义
  • 宗教信仰: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释智圆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厚信仰以及其对师父的敬仰之情。
  • 人文关怀: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同情,反映出宋代文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怀保暹师》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简单介绍,它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一位诗人情感的寄托。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仍需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