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上僧

江寺期终老,清香讲次焚。
月怜秋后见,潮爱夜深闻。
古木青阴合,残云静片分。
相怀未能去,来雁又成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江上僧》是宋朝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江边寺庙中度过的晚年情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谊的深切思念。诗中的意象如月怜秋后见、潮爱夜深闻等,都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智圆(980—1052),字无为,号无为居士。宋代著名高僧,以其深邃的禅宗思想及文学造诣著称于世。其著作颇丰,其中《寄江上僧》作为其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深邃的禅意与丰富的情感。
  • 释智圆生活在北宋时期,一个政治和文化都极为活跃的时代。他不仅精研佛法,还涉猎广泛,包括诗词等文学作品。
  1. 诗词原文
    江寺期终老,清香讲次焚。
    月怜秋后见,潮爱夜深闻。
    古木青阴合,残云静片分。
    相怀未能去,来雁又成群。

  2. 诗词鉴赏

  • 从诗中“月怜秋后见”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岁月的无情。月亮似乎在秋后更加明亮,更能引起人的回忆和感伤。
  • “潮爱夜深闻”则描绘了潮水的声音,夜晚的声音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这里的潮声可能也象征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波动与思考。
  • 诗中的古木和残云,增添了一份静谧和深远的意境。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最后,“相怀未能去,来雁又成群”表达了一种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无法割舍的情感。雁群的归来,也许是作者内心期待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与友人间的深厚情感联系。
  1. 艺术风格
  • 《寄江上僧》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结合。这首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描写自然景观,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表达和心灵对话。
  • 诗中蕴含的禅意,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宇宙和心灵的深层次探索。
  1. 文化意义
  • 《寄江上僧》不仅是一首诗,它也是宋诗中的一个典范。这首诗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即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自然美的细腻刻画。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释智圆的这首作品,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寄江上僧》是宋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不仅因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而受到后世的赞誉,更因其所传达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意味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能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