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余秀才

去秋曾访我,一别又经年。
落日无来信,西风满耳蝉。
头应添素发,诗合有新编。
未可轻丹桂,蹉跎老海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余秀才》是宋代诗人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余秀才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寄余秀才》全文如下:

    故人书报北窗里,薄暮读书灯欲低。
    明月好风俱自好,夜来山水静相宜。
    一编在手心已快,况乃人间有奇士,
    千里相逢未为晚。

  2. 诗词赏析:释智圆通过对书信往来和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与故人深厚的情谊。诗中提到“故人书报北窗里”,表达了收到友人书信时的惊喜与喜悦;而“明月好风俱自好,夜来山水静相宜”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一句“千里相逢未为晚”,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期待和祝福,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3. 创作背景:释智圆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代。释智圆作为一位僧人,其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然而,他的诗歌并不局限于佛教题材,还涉及到了人生百态、自然景观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跨领域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文学地位:从文学角度来看,《寄余秀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释智圆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表现了释智圆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世界。在文学史上,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释智圆及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寄余秀才》不仅是释智圆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释智圆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