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湛上人

几年辞辇寺,拥衲住云林。
上国归心绝,千峰去梦深。
残经看雪卷,好句听秋吟。
曾有寻高迹,禅房古木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湛上人》是宋代诗人释智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 首联:“几年辞辇寺,拥衲住云林。”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多年来辞别繁华的京城(辇寺),隐居于清幽的云林之中。辞辇寺意味着远离尘嚣,选择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 颔联:“上国归心绝,千峰去梦深。”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和向往。千峰去梦深描绘了他内心深处对远方故土的无尽思念。
  • 颈联:“残经看雪卷,好句听秋吟。”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通过阅读和聆听自然之声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 尾联:“曾有寻高迹,禅房古木阴。”尾联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禅宗修持的向往。他曾经寻找过高僧的踪迹,在禅房古木的阴影下寻求内心的平静。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释智圆是宋初天台宗山外派的重要诗文僧,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释智圆自号中庸子,俗家姓徐,浙江杭州人,他在西湖孤山隐居多年后去世,被后人尊称为“孤山法师”。
  • 艺术成就:释智圆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其诗风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反映出深刻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
  • 历史影响:释智圆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人誉为“孤山法师”,不仅是对他个人品质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在佛教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是研究宋代文学和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寄湛上人》作为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均不可忽视。通过了解这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艺术特色,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