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凤师面,早熟凤师名。
毓灵本岷峨,弱冠游神京。
出处忌非类,交结皆名卿。
高谈骇众听,雅唱归群英。
曩岁来浙阳,相逢水心亭。
论怀道且同,对坐眼弥青。
寻幽泛轻舟,待月步闲庭。
翌日倏分携,南北各如萍。
我寻住孤山,师亦往东明。
人间一为别,天上七周星。
江湖既相望,喣沫安足评。
今年春之暮,草堂花飘零。
睡起乍凭栏,竹外闻人声。
忽报凤师至,屣履出相迎。
借问胡为来,告我以其诚。
度支司外计,夕拜临兹城。
二贤俱我旧,故得寻其盟。
夏来西湖西,为邻乐幽贞。
朝登隐君堂,暮叩中庸扃。
引望云山遥,销暑竹风清。
论诗贵无邪,体道极无形。
倏忽时节移,秋风拂檐楹。
趋装俄告别,鄞江指归程。
适来既无事,适去岂关情。
孤帆侵晓飞,归橹连宵鸣。
风波视世态,水月悟浮荣。
仍知皋鹤性,不为尘网萦。
送惟凤师归四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惟凤师归四明》是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释智圆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释智圆(约公元974年—公元1026年),宋代僧人,浙江临安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宋史·释老传》中有所记载,被后人誉为“诗僧”。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认为是宋代佛教诗的重要代表。
作品原文及赏析:
- 原文:未识凤师面,早熟凤师名。
毓灵本岷峨,弱冠游神京。
出处忌非类,交结皆名卿。
高谈骇众听,雅唱归群英。
曩岁来浙濵,相逢水心亭。
论怀道且同,对坐眼弥青。
寻幽泛轻舟,待月步闲庭。
翌日倏分携,南北各如萍。
我寻住孤山,师亦往东明。
人间一为别,天上七周星。
江湖既相望,煦沫安足凭。
今年春之暮,草堂花飘零。
睡起乍凭栏,竹外闻人声。
忽报凤师至,屣履出相迎。
借问胡为来,告我以其诚。
度支司外计,夕拜临兹城。
二贤俱我旧,故得寻其盟。
夏来西湖西,为邻乐幽贞。
朝登隐君堂,暮叩中庸扃。
引望云山遥,销暑竹风清。
论诗贵无邪,体道极无形。
倏忽时节移,秋风拂檐楹。
趋装俄告别,鄞江指归程。
适来既无事,适去岂关情。
- 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与友人离别的场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人间一为别,天上七周星”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同时,诗人也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理解和朋友间的互助精神。
- 写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朝时期的某个具体时间,但具体年份已无法考证。根据诗中的一些线索,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与友人离别之后所作,用以表达对友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送惟凤师归四明》不仅是一首艺术上卓越的诗歌,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友情、自然和人生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