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百七十

空劫默游,灵然破幽。
潮扬光焰珊瑚月,海缩波澜翡翠秋。
于世无求,随缘自由。
百千三昧门门事,潦倒俱胝一指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百七十》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出自《全唐诗》第328卷。这是一首七律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佛道两教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这首诗以“禅人”为题,意在赞美禅师的超然物外和洒脱境界。而“化主”则是指和尚或僧人,通常指那些已经离世的僧侣。诗中通过描写禅师的画像,来赞颂他们的修行成就以及高洁的人格。

以下是诗歌原文: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百七十》

贾岛

禅人应物象,
化主法身同。
一色见空性,
无相可谈功。

此图何所似?
宛若西江公。
有形本无名,
无体岂遗功?

我今不可见,
请君寄一峰。
愿师常供养,
永住清凉宫。

解释注释:

  • 禅人应物象: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佛性,即所谓的“应物”,因此禅人的肖像应当反映出这种佛性的特质。这里的“应物象”指的是反映禅师本性和精神的图像。
  • 化主法身同:佛教中,“化”指的是教化、引导众生,“主”则是主导者或者领导者。在这里,“化主”可以理解为引导众生归向佛法的导师或圣人。同时,“法身”指的是佛陀或圣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他们的精神本质。所以这里的“法身同”指的是禅师的法身与佛菩萨等圣人的本质相同。
  • 一色见空性:这句话表达的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世界,而“空性”指的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通过这幅画,可以让人看到禅师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清净与超脱。
  • 无相可谈功:禅宗讲究“无相”,即不要追求外在形态,而是要领悟内心的境界。这里的“无相”可以理解为不需要任何外在形象,而是通过内心的体验来达到修行的目的。
  • 此图何所似?:诗人在询问这幅画作所模仿的对象是什么,可能是一位著名的禅师或者佛祖的形象。
  • 宛若西江公:西江公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如六祖惠能的弟子弘忍,或者是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
  • 有形本无名:这句表达了禅宗的另一个观点,即一切事物的外在形态都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永恒的名字。这里的“有形”指的是有形的事物,“无名”指的是无名的东西,比如佛性等抽象的概念。
  • 无体岂遗功:同样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即即使没有具体的形体,也不应该忽视其内在的功德和作用。
  • 我今不可见:诗人说自己无法看见这幅画,可能是因为他无法亲自见到禅师本人,或者因为禅师已经离世。
  • 请君寄一峰:这里的意思是请禅师将这幅画赠送给诗人,让它成为诗人精神上的寄托。
  • 愿师常供养:希望禅师能够经常地保持这种修行的状态,不断地进行精神上的修养和修炼。
  • 永住清凉宫:清凉宫是道教中的一座宫殿,代表着清凉宁静的环境。在这里,诗人希望禅师能够永远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画像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精神世界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禅宗追求内心清净、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