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 其六十五

云居九月半,月向掌中圆。
觅之亡影象,用之亡正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九十三首其六十五》是宋代释梵琮的作品,体现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梵琮(?—约1200年),字无为,号云居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是当时的佛教禅宗大师之一。他的诗作多以佛学思想为指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2. 诗歌原文:云居九月半,月向掌中圆。觅之亡影象,用之亡正偏。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惟有十月二十二,吉星垂照最希奇。
  3. 诗意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例如,“月向掌中圆”意味着月亮虽然圆满,却难以触及,象征着生活中的许多美好事物,尽管触手可及,却难以把握;而“用之亡正偏”则表明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美好,而不是盲目追求或逃避。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时间的描述,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如“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观,认为每一天都充满了机会和可能;“惟有十月二十二,吉星垂照最希奇”则是在特定的日期(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得到了吉祥之星的垂照,强调了幸运和机遇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时间的描绘以及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洞察。

《偈颂九十三首其六十五》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禅宗思想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生态度、宇宙观进行深刻探讨的重要作品。通过欣赏和研究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