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坡

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
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东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和东坡》:

  1. 作者简介:《和东坡》的创作背景与作者苏轼息息相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文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
  2. 诗句原文:在苏轼的《和东坡》中,他以平常的生活小景为题,描述了月夜下独自拄杖漫步于山石之间的东坡地。这一描绘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3. 创作背景:该诗作创作于苏轼贬谪至黄州期间。这个时期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低谷,但他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黄州的山水和东坡的坡地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使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从浮躁不安走向坦然自若,乐观洒脱。
  4. 文化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还深深影响了后世。许多后来的学者和艺术家都曾受到苏轼作品的启发,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研究宋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5. 主题探讨:《和东坡》通过描述东坡夜晚的景色,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苏轼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理念。

《和东坡》不仅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造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