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中偶题

伛步入萝径,绵延趣最深。
僧居不知处,仿佛清磬音。
石梁邀屡度,始见青松林。
谷口未斜日,数峰生夕阴。
凄风薄乔木,万窍作龙吟。
摩挲绿苔石,书此慰幽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台山中偶题》是宋朝著名僧人祖可的作品。祖可,字正平,北宋末年间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俗家姓苏,是诗人苏轼的弟弟。尽管他因身患皮肤病而被称作“癞可”或“病可”,但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祖可,北宋末年的著名僧人,因其身患疾病被称为“癞可”或“病可”。他的诗歌才华在诗坛上广为人知,被尊称为“苏序”。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句原文
    伛步入萝径,绵延趣弥深。
    僧居不知处,仿佛清磬音。
    石梁邀屡度,始见青松林。
    谷口未斜日,数峰生夕阴。
    凄风薄乔木,万窍作龙吟。
    摩挲绿苔石,书此慰幽寻。
  • 翻译
    弯腰曲背地走进藤萝覆盖的小径,道路更加曲折深远。
    寺庙的位置我无从得知,仿佛听到了清脆的禅音。
    经过多次经过这座天然石桥,才看到青松林。
    夕阳还未落下,几座山峰开始显现出晚霞。
    一阵凄凉的风吹过,树木发出阵阵低鸣。
    抚摩着绿苔石头,以此安慰自己隐秘的探索和寻觅。
  1. 主题解析
  • 《天台山中偶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天台山中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幽静氛围。特别是“凄风薄乔木,万窍作龙吟”一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山景的凄凉之美。
  1. 历史背景
  • 《天台山中偶题》的创作背景与释祖可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僧人,祖可对于世俗的纷扰可能有着更深的体会。因此,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味,这也是这首诗独特的魅力所在。
  1. 文化价值
  • 《天台山中偶题》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和心灵追求的诗歌,也是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它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繁忙的社会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
  1.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不必像古代文人那样隐居山林,但仍然可以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它们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要学会放慢脚步,欣赏生活中的美,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天台山中偶题》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