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周湛二上人游西湖之北山天竺晚归得十绝 其四

山云收雨半川晴,匠出西湖作画屏。
剩欲题诗写怀抱,可怜踪迹似流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周湛二上人游西湖之北山天竺晚归得十绝其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两位僧人在西湖北部的天竺寺游玩,欣赏自然风光,体验禅宗生活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一、诗意解析

  1. 出游
  • 地点选择:‘北山天竺’位于西湖北部,为一处名胜古迹,常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 活动内容:在游览过程中,诗中的“闲行”表明二人在游览时心情轻松自在,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1. 观赏风景
  • 景观描述:‘烟光凝绿树,月影入清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绿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幽静,清波映照着月光,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 情感表达:‘我今无一事,聊以赏清景’,表达了诗人在此刻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之情。
  1. 晚归
  • 归途描述:‘回舟欲解维’,暗示着归船即将启航,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 心境体现:‘但觉浮云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放松,仿佛所有的忧虑和烦恼都随着浮云消散了。
  1. 作品特点
  • 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和热爱。
  • 简洁明快:诗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寓意深刻:此首诗虽为山水游记,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二、艺术特色与手法

  1.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出自然之美。例如,诗中“烟光凝绿树”中的“绿树”,不仅仅是树木本身的形象,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而“回舟欲解维”中的“浮云散”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烦恼得以释放。

  2. 情感流露: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他不仅用文字描绘美景,更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共鸣性。

  3. 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语言风格质朴、通俗而不失雅致。他的诗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同时又富有诗意和美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能够跨越时间和文化的界限,被后人传颂和赞美。

  4. 主题深化:虽然这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作,但它也蕴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宇宙的奥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哲学问题。

  5.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这些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

  6. 审美追求: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时,追求的是美的感受和美的表达。他希望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意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同周湛二上人游西湖之北山天竺晚归得十绝其四》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