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悟侍者参育王偃溪和尚

茂阴深处击寒冰,洗得娘生两耳清。
塞断不听呼小玉,顺风来听偃溪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悟侍者参育王偃溪和尚》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和僧人的祝福以及对他的深深敬意。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与解释:

送悟侍者参育王偃溪和尚  
  
忆昨君到门,言从僧参礼。  
今日复来游,因问师何事。  
  
育王好禅寂,栖遁无余习。  
偃溪有高行,谈笑皆释子。  
  
我今独何人,飘荡任东西。  
欲往寻君话,知君不在时。  
  
忽闻沙门说,育王曾剃顶。  
又闻沙门说,偃溪曾披褐。  
  
我今无缁衣,何以奉清规?  
但当守吾分,岂为俗人宜?  
  
我今无所须,唯愿师相顾。  
若逢百岁翁,乞言心所苦。  
  
我今不相识,更问识者谁?  
  
不知君何年?  
  
我今在何处?  
  
我今居何处?  
  
我今居何处?  

解读:

  1. 主题与情感: 此诗通过回忆和问询的方式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及相互间的关心。白居易通过表达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我今无缁衣”(没有僧人的服饰)——来体现自己的世俗身份与修行僧徒的对比。同时,他询问僧人对于生死、修行的看法,显示了他对佛教教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 人物介绍: 诗中的”育王”和”偃溪”是两位知名的佛教僧侣,分别以他们的禅宗修行和简朴生活著称。他们的形象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标准和深厚的宗教情怀,成为作者心中的理想化身。

  3. 哲学思想: 白居易在诗歌中流露出对佛教教义的尊重和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与道德准则,不应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应专注于心灵的修炼。

  4. 艺术手法: 使用问答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白居易通过对友人的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对话之中,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5. 文化意义: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氛围及其文化特征。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僧侣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总结:

《送悟侍者参育王偃溪和尚》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精神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的个人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一窥唐代诗人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