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华严赜讲师

半生不睹德云翁,悬想经行在别峰。
破一微尘相见了,揭翻华藏十三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华严赜讲师》是宋代释绍昙创作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华严宗深奥佛法的理解和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介绍:

  1. 作者信息
  • 释绍昙:他是宋代的一位僧人,以其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称。
  • 作品背景:《寄华严赜讲师》可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高僧德云翁的崇敬和向往,以及诗人自身对此的感悟和表达。
  1. 诗歌原文
  • 半生不睹德云翁,悬想经行在别峰。
  • 破一微尘相见了,揭翻华藏十三重。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佛法的敬仰和追求。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歌中的“半生不睹德云翁”和“悬想经行在别峰”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高僧的敬仰之情,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宁静的氛围。
  • 寓意丰富:“破一微尘相见了,揭翻华藏十三重”这两句,可能隐喻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修行道路的坚持和追求。
  1. 文化价值
  • 宗教信仰:这首诗体现了宋代僧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佛法的深入研究。
  • 哲学思考:通过对华严宗的探索,诗人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 艺术表现:作为一首诗歌,它也展示了宋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

《寄华严赜讲师》是一首富有宗教气息、富含哲理且艺术表现力极强的诗歌。它不仅是对高僧德云翁的敬仰,也是对佛法深入探索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