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十

醭醭红尘,炎炎火聚。
着脚无踪,翻身有路。
去时山色惨愁容,归来幽鸟啼芳树。
不涉去来,如何吐露。
碧眼黄头总不知,问讯粼皴拄杖子,逢人不得错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十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以及内心世界的感悟的诗作。下面将对该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飘蓬四十馀年,梦绕晶然山路。”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漫长岁月中的漂泊与迷茫,如同一棵无根的草,随风飘荡;又如行走在晶亮而崎岖的道路上,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曲折。
  • 情感表达:“才见广安军人,便忆破庵师祖。” 通过遇见过往的军人和回忆起过去的师父,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美好追忆和对旧日情谊的珍视。
  • 意象运用:“摵破碎沙盆,打动虾蟆鼓。” 这里的“摵破碎沙盆”可能隐喻着生活中的挫折或困难;“打动虾蟆鼓”则形象地描述了内心的波动与外界的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形。这样的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 哲理思考:“惊落蛟龙虎兕威,知音不在频频举。” 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于权威与规则的认知,以及认识到真正的理解和共鸣并非来自于盲目的追随或表面的尊重,而是源于内心的共鸣与理解。
  1. 诗歌背景
  • 作者生平:释绍昙是宋代的一位禅师,他的作品多收录于《语录》、《广录》等佛教经典中,同时也有部分作品被单独辑录成书,形成了《偈颂一百零四首》这部作品。
  • 创作动机: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人生低谷时创作的,通过对往昔美好记忆的回顾,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沉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禅宗思想中强调的内心平和与超脱尘世纷扰的理念。
  1. 艺术手法
  • 修辞特点:这首诗在语言上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摵破碎沙盆”和“惊醒龙象虎犀威”,通过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有序,前后呼应,层次分明。从个人感受出发,逐渐拓展到更广阔的生命感悟,最后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构成了一个清晰的主题发展脉络。
  1. 文化意义
  • 禅意体现:禅宗强调心即是佛,一切皆空,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诗人内心深处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境界,体现了禅宗“悟道”的思想精髓。
  • 文学价值:作为释绍昙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研究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重要文本。
  1. 社会影响
  • 文人共鸣: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群体普遍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这首偈颂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心灵的寄托。
  • 后世评述:历代以来,这首诗多次被学者和文人引用与赏析,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其《渔洋诗集》中就曾提及此诗,认为其“神理清警”。这些评论为这首诗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增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十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深情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深入探究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无论是对文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而言,这首诗都是值得品味与深思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