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六十九

月下扣朱门,不会推敲句。
满面是埃尘,低头陪笑语。
不重己灵,诸圣不慕。
拍盲入草寻人去,归来羞对白云,倦倚寒岩枯树。
笑倒粼皴拄杖子,逢人但恁么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四首》是宋代释绍昙创作的一首长诗,它的内容深刻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容
  • 生命的哲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例如,“绿暗红稀,人家翠微”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繁华与寂寥的感慨。
  • 道德观念:作品中反复强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表达了一种超越功利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 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物,如“无忧树下风如箭”、“柳条弓,蒿枝箭”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1. 艺术手法与表达特色
  • 意象运用:释绍昙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杜鹃啼月”和“紫燕衔泥”,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能够在感官享受的同时,体验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比喻和隐喻:作品中大量使用比喻和隐喻,如将众生比作“刍狗”,将自然现象比作“天地不仁”,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和哲理性,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 语言风格:释绍昙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丰富的想象,使得整首诗既庄重又不失活泼,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才华。
  1. 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 文化传承:《偈颂一百零四首》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哲学启示:通过对生命、宇宙和人生的深度探讨,这首诗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哲学启示,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 教育意义:作为文学作品,《偈颂一百零四首》还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偈颂一百零四首》是一首集艺术性与哲理性于一身的佳作。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展现了释绍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上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出对生活、自然和宇宙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