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

铁团栾,无缝罅。
上下三指,彼此七马。
德山临济,眼见如盲,云门赵州,口说如哑。
拄杖子,忍俊不禁,等闲捉败。
休休,尽法恐无民,且放天寒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是释绍昙的作品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作为宋代文学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在欣赏此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如其历史背景、语言特点、思想内涵等。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可以推测为宋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佛教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释绍昙作为一名僧人,很可能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同时,诗中提及的“德山临济”和“云门赵州”等佛教术语,表明诗人在创作时可能深入研究了佛教经文和禅宗思想。这些背景信息对于理解诗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从语言特点来看,《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却极富韵味。诗人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展现了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的“铁团栾,无缝罅。上下三指,彼此七马”等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美,更在内容上传达了深邃的哲理。这种语言上的简约与内容的丰富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

从思想内涵来看,《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纵饶百炼真金,也入红炉再煅”以及“谁知两个五百,元来合成一贯”等句子,暗示了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无论是人还是物。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态度。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采用了典型的偈颂形式,即用韵律整齐的诗歌形式表达禅意。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宋代尤为流行,不仅因为其音乐性,更因为它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押韵和对仗的巧妙运用,将深奥的佛法思想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艺术特色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宋代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

从诗歌的接受与影响来看,《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视为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还被后人广泛研究和传颂。许多现代学者和爱好者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宋代诗歌的认识,也进一步理解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七十五》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展现,也是对整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因此,无论是从文学价值、历史意义还是思想深度来看,这首诗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赞赏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