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其四十八

雨后溪声寒弄玉,风前木叶碎飘金。
见闻互用非声色,花劈威音古佛心。
见成家乐,管宴佳宾。
莫谓瑞岩岑寂甚,一回拈出一回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之一。

贯休(833年—913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末五代时期的高僧、诗僧、中国佛教禅宗的杰出代表之一,人称“径山大师”。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但始终不改佛心,以诗言志,以禅修身,为世人所敬仰。贯休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其诗歌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其中,《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贯休晚年创作的一组偈语,共一百一十七首,每首偈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这些偈语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又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其中,第四十八首偈语是这样的:

“空门不假僧,假僧空便差。
世尊在灭度,灭度即无沙。
莫向彼岸问,彼岸本无涯。
观之犹若梦,觉后空无何。”

这段偈语表达了佛教中的”空”观念。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因此,真正的”空”并非指物质的不存在,而是指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一种无常、变化的状态。这段偈语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现实世界,要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智慧和觉悟,不被虚幻的事物所迷惑。最后,这段偈语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观念,鼓励人们超脱世俗的纷争和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