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偈

动境遍娑婆,以之成逼迫。
安心一处坐,从是虚生白。
逼迫何逼迫,膏火煎魂魄。
虚白何虚白,广教扬孤翮。
良哉静者心,四海犹为窄。
匹彼在动士,天地何辽隔。
故兹审观究,二者俱介僻。
弃彼而奔此,安得有深益。
乐者自何至,苦者自何适。
苦乐忘根绪,由夫征路陌。
路陌苟不征,耽耽本家宅。
昔未厌瓦砾,今岂重金璧。
金璧有所重,瓦砾未可掷。
瓦砾谓金璧,杀盗应非逆。
金璧谓瓦砾,圣贤失踪迹。
金璧而金璧,瓦砾而瓦砾。
苦乐各平等,法法无假借。
大空离众念,真实无改易。
乐而无乐相,苦亦无苦迹。
苦乐同十虚,心门广开辟。
龙吟而凤鸣,天渊发金液。
人不念诸道,饥口枉求食。
一也及夫此,曹溪称上客。
因思贤圣人,不寐彻残夕。
时哉各勉旃,升沉在咫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偈》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佛教用语,特指僧人唱诵的偈语。该词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用来表示佛经中的颂词或祈祷文。以下是对《山偈》的相关介绍:

  1. 概念:《山偈》是汉语词汇,意即“僧人吟唱的诗句”或者“僧人们的诵念”。在佛教传统中,僧人通过诵读经典、唱诵偈语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及修行心得,这些诵经和唱诵的行为被视为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来源:《山偈》一词来源于佛教领域,用以描述特定的文学形式和内容。《洞山偈》便是由洞山良价禅师所作,属于五言律诗体裁,主要传达了对世人盲目追求名利等行为的劝诫。

  3. 意义:《山偈》作为佛教徒诵经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信徒深入理解佛教教义,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佛教的哲理和教诲传达给信众。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4. 价值:了解《山偈》及其背后的佛教文化,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传统宗教的了解,也能促进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识。《山偈》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虽然佛教已不再是主要宗教信仰,但《山偈》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仍被应用于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例如,通过学习和传播《山偈》,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山偈》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僧人的修行方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通过对《山偈》的学习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佛教教义,还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