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眼里瞳人吹叫子,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六只骰子满盆红。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十五》是宋代著名僧人释清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泡幻无碍、眼里瞳人以及达法在其中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十五》中“泡幻同无碍”的诗句,运用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来阐述世界的本质。泡幻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都如泡一般虚幻不实,而“无碍”则强调这种虚幻并不妨碍事物的存在。释清远通过这样的比喻,传达出对世间万物本质的一种超脱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
“如何不了悟”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对悟道过程的探求。在佛教修行的过程中,了悟是一种重要的境界,意味着对佛法真谛的完全理解与接受。释清远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这样的困惑中,如何能够达到对佛法的彻底领悟。这个疑问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修行道路的深刻思考,也反映出他对佛法真谛探索的不懈追求。
“眼里瞳人吹叫子”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作用与局限。这里的“眼睛里的人”可能是指众生对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执着,而“吹叫子”则可能是对外界诱惑或烦恼的形容,暗示着只有摆脱这些束缚,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一诗句表达了释清远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对众生苦难的同情关怀。
“达法在其中”则是对整个偈颂的总结,指出了佛法的真正含义和实践方法。释清远认为,佛法不仅仅是外在的修行方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修炼,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省察和实践来领悟。这里的“达法”可以理解为达到了佛陀的教诲和方法,而“在其中”则是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这一诗句强调了佛学思想的实践性和普遍性,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佛法。
《偈颂一一二首 其四十五》不仅是一首诗文,更是释清远对佛学思想的深刻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