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
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是宋代释广闻的作品,表达了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下面将进行深入探讨:

  1. 作品原文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
    欲见太平,须拨乱乾坤。欲求知己,须掀翻海岳。
    净慈没者闲工夫,端坐受供养,施主长安乐。

  2. 作者介绍:《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由释广闻创作。释广闻(一二八九~一二六三),俗姓林,福建福州侯官人。他十五岁随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学习佛法,十八岁受具足戒。释广闻曾住多个名刹,包括育王山、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等,并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传世。

  3. 作品解析

  • 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欲见太平,须拨乱乾坤”反映了释广闻对于国家和社会安定繁荣的向往。他认为,只有通过动荡和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秩序。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为怀和救苦救难的精神。
  • 对智慧的高度重视:诗中的“欲求知己,须掀翻海岳”表明释广闻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理解与友谊,必须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这反映了他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智慧的渴望。
  • 对修行态度的理解:“净慈没者闲工夫,端坐受供养,施主长安乐”揭示了释广闻对佛教修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在寺庙中过着清净的生活,但真正的修行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清静之中,而是需要内心的修炼和实践。
  1. 艺术特色
  • 简洁凝练的语言: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每一句都蕴含了丰富的意义。
  • 鲜明的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天河争起浪”与“月桂不闻香”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深邃的哲理思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修行态度的理解,展现了释广闻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1. 文学价值
  • 历史背景:《偈颂四十二首》是在宋朝时期创作的,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诗词,也有含蓄婉约的小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
  • 文化传承: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的解读,可以看出释广闻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崇高精神追求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