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昨夜雨,万木晓生光。
御水浮红蕊,宫云丽粉墙。
转楼迟日静,萦草乱丝长。
想像西池路,浓阴覆绿杨。
都下晓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都下晓霁》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释道潜创作的诗。下面将对《都下晓霁》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分析,探讨其文化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生平: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苏轼的门徒,因出家而改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释道潜不仅学识渊博,精通经藏、文史,而且擅长诗歌,其诗集《参寥子诗集》流传至今。
诗歌原文:千门昨夜雨,万木晓生光。御水浮红蕊,宫云丽粉墙。转楼迟日静,萦草乱丝长。想像西池路,浓阴覆绿杨。
艺术特色: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雨后的景象,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细腻的感受。通过对比“千门”与“万木”的生机勃勃来展现大自然的力量,同时“转楼迟日静”等句又展现了宁静的氛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述,如“红蕊”、“宫云”(指宫廷建筑的色彩)、“绿杨”,增强了画面感。
文学史地位:《都下晓霁》作为释道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广,许多学者和作家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文化意义:释道潜的《都下晓霁》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展示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都下晓霁》作为释道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艺术成就受到赞誉,更因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而值得深入研究。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古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