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丞相章公

大涤仙翁谢往还,萧然几席奉清闲。
胸中旧已吞云梦,人望从来重泰山。
书到钟王方绝学,文非典诰不须攀。
名言一一皆公语,它日亲闻广坐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丞相章公》是宋朝诗人释道潜的作品。以下是对《呈丞相章公》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苏轼曾为其改名“道潜”,并称他为妙总大师。在宋哲宗时期,道潜因作诗讽刺时事而得罪下狱,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才诏复祝发,并在崇宁末年归老江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的这段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2. 诗歌原文
    大涤仙翁谢往还,萧然几席奉清闲。
    胸中旧已吞云梦,人望从来重泰山。
    书到钟王方绝学,文非典诰不须攀。
    名言一一皆公语,它日亲闻广坐间。

  3.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呈丞相章公》通过“大涤仙翁”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位远离尘嚣、享受清闲生活的高人形象。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其内心的超然和宁静。
  • 主题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大涤仙翁”的描述,诗人暗示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决心。
  • 艺术风格:这首诗的艺术风格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真实刻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
  1. 历史评价
  • 《呈丞相章公》在历史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苏轼在提举洞霄时,将道潜的《呈丞相章公》视为佳作,并称赞其才华横溢。此外,诗中的许多句子也被认为富有哲理,如“书到钟王方绝学”和“文非典诰不须攀”,这些观点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呈丞相章公》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怀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