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山圆镜堂呈应禅师

兹山嵯峨冠天下,一径萦云行两舍。
始穷绝顶见招提,碧阁丹楼屹如画。
门前池水滀蜿蜒,座上风雷惊昼夜。
峨眉五台夸壮观,品目真不此为亚。
伟哉南师非世人,开荒辟土初椎轮。
寥寥相望三百载,废兴一一难具陈。
丹丘大士来鼓舞,气象焕发重增新。
投金输赆走南北,法雨所被无涯津。
虚堂选胜得佳处,隆檐巨栋成逡巡。
窗扉洞达舒两目,异景错出罗蓁蓁。
朝云夜月常万顷,寒光炯炯如镕银。
堂中隐几人何似,湛若玉毛悬秋旻。
榜名圆镜示来客,庶使方寸无缁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顷山圆镜堂呈应禅师》是宋代诗人释道潜的作品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后世传颂不绝的佳作。下面将通过多个方面的探讨来揭示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 诗歌原文与背景
  • 原文解读:原诗“兹山嵯峨冠天下,一径萦云行两舍。始穷绝顶见招提,碧阁丹楼屹如画。”生动描绘了千顷山的壮丽景色,其中“兹山嵯峨冠天下”展现了其雄伟之势,而“一径萦云行两舍”则传达了山路之曲径通幽、云雾缭绕的神秘感。“始穷绝顶见招提,碧阁丹楼屹如画”一句则让人联想到登顶所见的宏伟建筑,如同画中景象一般,令人赞叹不已。
  • 创作时间:据史料记载,此诗可能是在宋理宗时期(1225年-1264年)创作的,当时释道潜担任过地方官员或幕僚职务。
  1. 诗词鉴赏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例如,“门前池水滀蜿蜒”中的“滀”字形象地描绘了池水的流动状态,给人以动态美的感觉。而“座上风雷惊昼夜”则通过风雷之声,表现出千顷山的壮阔气势。
  • 意象运用:“兹山”、“碧阁”、“丹楼”等意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用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神圣庄严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佛法的虔诚。
  1. 思想内容
  • 禅宗思想: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碧阁丹楼屹如画”一句,可能寓意着佛教的禅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追求精神寄托、心灵净化的社会群体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这首诗中,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秩序的敬畏之情。
  1. 文化传承意义
  • 文学价值:《千顷山圆镜堂呈应禅师》不仅在诗歌形式上具有创新,而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显示出其独到之处。其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佛法哲理的深刻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思想财富。
  •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表达自然美景和文化感悟时,都受到了该诗的影响。

《千顷山圆镜堂呈应禅师》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深入地触及了人与自然、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深层关系。对于研究宋代诗歌发展史、禅宗文化乃至中国古典美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