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知久禅者

霜竹凝寒携九节,铜瓶浪锁千溪月。
天上人间不自知,行行谁共分清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知久禅者》是宋代文学家释重显创作的一首哲理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释重显:宋代的佛教禅宗高僧,其作品多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和对自然的感悟。
  • 时代背景:宋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1. 诗歌原文
  • 《送知久禅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传达一种超脱尘世、与佛同行的意境。诗中“霜竹凝寒携九节,铜瓶浪锁千溪月”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深邃。
  1. 诗歌注释
  • 霜竹凝寒:描述竹子在寒霜中显得更加坚韧和纯洁,暗示禅者的心境如竹一般刚直不阿。
  • 携九节:形容竹杆上节节分明,如同僧人的戒律一样严明。
  • 铜瓶浪锁千溪月:比喻铜制的水瓶被海浪所困,象征着内心的迷茫与寻求,而月光则是指引方向的灯塔。
  1. 作品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霜竹”、“铜瓶”等意象富含象征意义,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 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体现了禅宗对于万物平等、无分别的深刻理解。
  1. 评析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使得整首诗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诗人借送别知久禅师之机,表达了自己对禅理的理解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宋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
  • 个人经历:释重显作为一名高僧,他的作品中可能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1. 主题思想
  • 禅宗思想:诗中的“行行谁共分清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禅宗思想,强调了个体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 人生哲理:通过送别知久禅师的场景,诗人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修行的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送知久禅者》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哲理诗,同时也是对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