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却一,拈得七,上下四维无等匹。
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
草茸茸,烟羃羃,空生岩畔花狼藉。
弹指堪悲舜若多,莫动著,动著三十棒。
颂一百则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一百则 其六》是宋代释重显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作者介绍:释重显,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他早年出家于益州普安寺,后随北塔祚禅师学艺,真宗天禧年间至灵隐山,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佑四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释重显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颂一百则 其六》是他众多诗词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被后人传诵不衰。
诗歌原文:《颂一百则 其六》原文如下:去却一,拈得七,上下四维无等匹。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草茸茸,烟幂幂,空生岩畔花狼藉。弹指堪悲舜若多,莫动著,动着三十棒。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动物行为,展示了诗人对于天地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的“去却一,拈得七”暗示了诗人在领悟过程中的顿悟。而“徐行踏断流水声,纵观写出飞禽迹”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最后,“弹指堪悲舜若多,莫动著,动着三十棒”则是对人性中贪婪、冲动的讽刺和警示。整体而言,此诗既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智慧,又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评。这种独到的艺术见解和人文关怀使《颂一百则 其六》成为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释重显的《颂一百则 其六》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释重显作为一代宗师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