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骨岩高人不到,到者须是弄蛇手。
棱师备师不奈何,丧身失命有多少。
韶阳知,重拨草,南北东西无处讨。
忽然突出拄杖头,抛对雪峰大张口。
大张口兮同闪电,剔起眉毛还不见。
如今藏在乳峰前,来者一一看方便。
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
介绍
《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是宋代释正觉的作品。在宋诗中,释正觉以其精湛的诗歌造诣和深厚的佛学修为而著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
作品背景:释正觉生活在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思想潮流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释正觉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
主题内涵:《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的主题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句中的“玉雕文以丧淳,珠在渊而自媚”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繁华的批判,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同时,“十分爽气兮清磨暑秋,一片闲云兮远分天水”则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释正觉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在诗歌中找到共鸣。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又不乏形象的美。
历史影响:释正觉的诗歌在当时及其后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作不仅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欣赏,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宋诗逐渐被遗忘,但释正觉的诗歌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后人传颂。
《颂一百则 其二十三》不仅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进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